|
战略思维
□郭文婧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到今年12月,中国入世将届满十个年头。回首这十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分别增长了4.9倍和4.7倍,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吸引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7%,超过了美国的16%,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英、法、德、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得益于进口原材料成本降低和出口量增加,入世给我国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垄断服务型行业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比如,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额,2002年为617.69亿美元,2010年达2065.30亿美元,增长了3.34倍。电信行业,2001年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世界电信的发展速度趋于缓慢,大约保持每年3%的增长速度,而中国的电信收入增长一直维持两位数,在全球一支独秀。会展行业,2001年,我国举办的各类会展在1000个左右,2007年跃升至9500个,2011年,预计各类展览会将突破1.5万个,10年间增长了15倍。我国跻身世界会展大国,会展质量也得到了提升,2010年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2001—2009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从4.61亿美元增长到65亿美元。咨询服务出口从8.89亿美元增长到186亿美元。
我国从入世中获益是全方位的。最大好处不是市场获得了扩大、关税得到了降低,而是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废除、修改和制定,培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市场体系,优化了中国的市场环境。
在看到入世带来利好的同时,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考验。当年预计将受到严重冲击的行业,如农业、文化等行业,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扶持下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产业安全却成了我们必须警惕的问题。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0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还顺差23.5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是逆差130.7亿美元了。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010年4月28日表示,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以演艺产品为例,中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在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主要还是依赖人力成本优势及环境代价,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贸易的增值链还很短,结构亟须调整。
到2010年,还只有97个世贸组织成员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至今没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使得贸易摩擦成为影响中国外贸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005-2009年,我国遭反倾销投诉338起,占世界反倾销案总数974起的34.7%。
同时,金融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虽然我们不赞成“阴谋”论,但针对中国开打的“汇率战”却愈演愈烈,美国、日本等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输入性通胀”成了中国不能回避的问题。仅2010年一年,就有355亿美元“热钱”涌入中国。中国经济在“风景这边独好”的情况下,过热的风险正在上升,通胀压力也正在加大,如何防通胀、保民生成为我们的一个艰巨任务,处理不好,中国经济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将前功尽弃。
权力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对改革的代价承担和对改革的收益分享错位。这种错位导致仇富、仇官现象日益突出,社会摩擦和冲突加剧。
中国入世10年,是我们消化利好的10年。当利好消化殆尽,挑战就越发突出。可以说,10年是一个坎,从2012年到2022年,这一个10年,将是考验我国经济发展智慧的关键期。
上一篇: 南“科”梦
下一篇: “灰色奢侈消费”的中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