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
4月21日,日本政府出台了核泄漏事故赔偿的初步方案,根据灾害赔偿框架方案,东电(东京电力)应自筹资金承担主要赔偿责任。据《朝日新闻》所获估算数据显示,东电2009财务年度资产额13.2万亿日元,负债10.6万亿日元。赔偿和事故处理费用合计大约10万亿日元,不设上限。这意味着如无外力介入,东电将面临破产的命运。
日本大地震之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一连串事故和东电、日本政府的应对和处理不仅动摇了核能的“安全神话”,也暴露出日本在核能利用机制上的种种问题。日本的天灾令人恐惧和无奈,而人祸恐怕更令人愤慨和绝望。东电何去何从,日本的核能政策是进是退,这些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震后一个多月里,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等级上调至国际核能事件分级表中最严重的7级,4月21日,更把核电站方圆20公里的“疏散区”升级为“警戒区”,一切人员未经许可严禁进入,足见事态的严重。核泄漏不仅对灾区的农业、渔业、牧业、工业和观光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心理阴影则扩展到了东京、日本乃至近邻各国。而暧昧的处理方式更是摧毁了震后世界对日本的正面印象。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属东电。抛开继续使用超龄服役的核反应堆不说,单是事故发生后的危机处理就足以令人乍舌。由于预防海啸措施不力,地震和海啸后全厂停电并导致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几小时后菅直人提出注入海水的建议,东电却仍想着如何保住反应堆而迟疑不决,甚至大打安全保票。可同时,冷却系统电源却迟迟没有恢复,引发了持续的升温、过热和爆炸,放射能污染进一步扩大。更可气的是,当局势面临失控时,东电居然向政府提出撤退的要求,个人英雄主义瞬间便成了逃跑主义。
即使不是事故的“帮凶”,日本政府的应对也的确令人无语。虽然东电是民营企业,日本政府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很难在法律解释上明确获得毁坏民企财产的权力,只有在东电要求撤退后才可以介入,错过了最佳时机。可是,照顾了企业的利益,谁来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呢?可以说,东电出于利益隐瞒真相、政府盲信、姑息放弃领导使日本付出了难以估算的政治、经济和心理代价。
最近,赔偿问题逐渐成为主要话题,不断扩大的赔偿对象、年限和金额很可能会像一个无底洞那样吞噬东电的财富。据估算事故赔偿将达到数万亿日元,震后东电股价一路下滑至47年来的最低,更令赔偿之路充满未知数。为了筹措资金,东电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减员1500人、降薪20%;变卖不动产筹资 1000亿日元;将经营资源集中于日本国内电力业务,变卖国内外非核心业务筹资数千亿日元;变卖所持的市值1800亿日元的KDDI公司股票。
根据日本政府出台的赔偿初步方案,东电应自筹资金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而政府除了要向东电支付1200亿至2400亿日元的事故保险金之外,还将建立一个赔偿援助机构通过筹资减轻东电的负担。这个机构的资金由日本政府发行的用于特定目的的“交付国债”和拥有核电站的各大电力公司出资的“负担金”两部分组成。这两天,又传出了政府可能会动用税金支持赔偿的风声,恐怕老百姓也要无可奈何地为此埋单了。
目前,东电已开始向因核事故避难的民众支付约500亿日元的临时赔偿金。政府也表示,将根据减少的收入对电站20公里范围内的企业给予赔偿,并决定将损害情况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等因素对农户和渔民进行补偿。但是,更为详细的赔偿对象、金额、范围还有待磋商,这也许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对政府和东电如此,对饱受经济、精神打击的民众更是如此。
事态恶化、赔偿巨大、股价暴跌都使东电是否会被国有化成为另一个热门话题。根据一份民调显示,有51%的日本国民支持核电国有化。其理由主要包括赔偿规模太大,一家企业无法独自承担;核电站本属于基础设施理应由国家管理经营。而反对者则认为东电应以民营形式破产,不能用老百姓的“血税”去补洞;赔偿金额尚在东电可承受范围内,因为可以涨电价;更有人认为国营企业也许更会隐瞒、浪费和低效。(据《法治周末》)
上一篇: 日本核泄漏的损害如何赔偿?
下一篇: 世界各国应对保险公司破产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