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福州晚报:福建保监局首次公布保险销售误导案例

2012-09-30 07:17:31来源:福州晚报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杨剑峰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福建保监局首次公布保险销售误导案例

分红保险忽悠成“理财” 多收再退谎称高收益

本报首席记者 杨剑峰

 为让客户购买保险,一款普通的分红保险,被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客户经理联手演示误导为“理财方案”。若客户投保两年后退保,扣除相关费用实际到期收益可达3.58万元,比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还高。两年前福州的汪女士陷入了精心设计的方案,一款实际保费为113万余元的保单被标示为120万元。保险公司正常退回6万余元保费,客户经理误导称这笔退回保费是保险公司提早给予的贴息,并制作保单假复印件隐瞒真实保费。

   近日福建保监局严肃查处了这起保险销售误导的典型案例。

分红保险比两年定存还合算?

    2010816日,汪女士在福州某银行办理业务,银行客户经理郑某珍和某保险公司客户经理郑某向汪女士推销一款保险产品。当时销售人员说一次性缴交保费120万元(后面才发现实际保费约为113万元),投保后可再向保险公司办理保单质押业务,借出84万元用于其他投资。这样汪女士实际投保资金为36万元。客户经理称,两年后提前退保仍可获得高额回报。收益抵消保单质押贷款利息和两年后提前退保损失,汪女士还能获得3.58万元的纯收益。

    3.58万元纯收益对应实际36万元投资,相当于每年收益率为4.97%。当时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79%。汪女士如办理36万元两年期定期存款,到期收益约为2万元,买保险收益比银行定存要高出1.58万元。

    由于汪女士办理了84万元保单质押贷款,保单借款期限6个月,到期再重新质押。每隔半年保险公司都电话通知汪女士偿还保单借款。201111月,保险公司第三次打电话给汪女士催还款,汪女士感觉有点不对劲,于是分别向相关保险公司、银行和福建保监局进行投诉。

投保实际损失约2.5万元

    在需要支付高额保单贷款利息情况下,如何还能有这么高的收益?福建保监局接到信访投诉件后立即立案并派出调查组,调阅相关档案材料、听取电话录音等。在对案情认真梳理和研究分析后,福建保监局发现这是一起典型销售误导案例,销售人员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理财陷阱。据介绍,保单真实保费为113余万元,销售人员却称保费为120万元,并制作保单假复印件隐瞒真实保费。办理保单借款手续保单需质押在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为汪女士复印了一份保险单留存,但这份复印的保险单与真实保险单上的标准保费不一致,被标成了120万元。保单生效后,保险公司正常退回多缴纳的6万多元保费到汪女士个人账户。另外保险公司客户经理郑某也转账4000多元至汪女士个人账户上,并称这两笔钱都是保险公司提早给予的贴息。

    原来所谓“理财方案”高收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事实上汪女士投保两年后如退保,不但没有任何收益,实际损失2.5万元左右(保单质押贷款利息和提前退保损失)。(福州晚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