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欧亚地区极寒天气成因几何

2012-02-09 13:24:45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欧亚地区极寒天气成因几何

  聚焦

  据新华社讯  这个冬季,极寒成了欧亚许多国家的噩梦,在曾经普遍被认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为何会出现让人“意外”的极寒天气?新华社记者约请权威专家进行了解读。

  寒潮袭击欧亚 这个冬天很难过

  2月6日,北京市民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元宵节。受冷空气影响,白天最高气温骤跌,夜间最低气温更低至零下12摄氏度,加上6级的北风加剧了人们的寒冷感觉,让这个元宵节成为北京入冬以来最冷一天。

  今年春节以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总体偏低,黑龙江漠河、内蒙古图里河、根河、海拉尔、牙克石、陈巴尔虎旗等地的最低气温普遍处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在我国北粮南运的重要港口——辽宁营口港,2月6日平均海冰厚度达10-20厘米,给货物装卸带来很大困难。

  和欧洲不少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还不算太糟。欧洲的法国、德国、乌克兰、罗马尼亚、波黑、意大利等国遭遇大面积极寒,个别国家或城市甚至因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截至2月6日,今年全欧洲已有260人死于因寒潮引发的疾病或意外,其中仅乌克兰就有131人死于严寒。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韩两国也暴雪频袭,积雪厚达三四米,多地出现雪崩,韩国首都出现55年来最低温。截至2月7日,雪灾已造成日本至少74人丧生。受寒潮影响,日本还有高达175万人感染了一种新型流感,日本全国有7200所中小学因此停课。

  然而,就在欧亚许多地区苦捱寒冬时,全球范围内却“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就在同属北半球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连日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在华盛顿,一些樱花也已经提前盛开。

  “小冰河期”还是“继续变暖”?

  在近年来全球变暖这一判断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大背景下,今年入冬以来的极寒天气令许多人费解。

  对此次极寒天气出现的原因,专家们基本给出了大体一致的说法。世界气象组织2月7日在日内瓦发布的消息说,根据成员气象组织提供的信息,近期欧亚大陆部分中纬度地区出现的寒冷天气与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现象——“北极涛动”的变化密切相关。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导致冷空气南侵至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南寒北暖”局面。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类似现象在过去10年中曾数次发生,欧洲在2009年-2010年的冬季就经历了类似的寒潮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龙骅也从技术角度给出了解释:今年北极“涛动”指数呈现负值,即北极地区比北极以外地区的气压高,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因此扩散到北极以外地区,导致欧洲和东亚各地出现严寒天气。

  然而,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走向,气象专家们则分歧很大,出现了地球“继续变暖”和“进入小冰河期”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对此,记者采访到的权威气象专家们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启祎等不少气象专家认为,当前欧亚地区出现的极寒天气并不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发生变化。相反,全球变暖正是引起此次极寒天气的深层次原因。王启祎说,由于全球升温,特别是北极升温显著,北极海冰融化造成北极高度场升高,才导致近期北极冷空气向中高纬度地区扩散。

  王启祎表示,考察全球变暖的时间尺度,不能只看几年的时间,至少要看30年平均的变化。“从1971年到2000年,我们看到全球变暖是确定的,大概每10年升高0.19摄氏度,但是气温的上升轨迹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波动式上升,中间也会出现偶尔个别地区短期内变冷的时候”。专家们认为,此次欧亚极寒天气就属于个别偶发现象,不能成为判断长期气候变冷的风向标。

  然而,由于此次极寒天气,不少公众还是从直观感受上对全球变暖的说法产生了怀疑,而一些气象专家则从专业的角度证明自己对“全球变暖”这一说法的不认可。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王斌研究了10年到30年、50年到100年这两个尺度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自然变化后发现,虽然从表象上,近年来全球温度呈向上走的趋势,但就温度变化的自然定律来说,趋势是下行的,在这两种趋势同时作用时,降温的趋势要略高于升温趋势。“从我个人的研究来看,未来50年到100年,温度是向下走的”。

  但王斌也并不认同“小冰河期到来”的言论。“我们的结果显示,未来30年地球的降温幅度将非常小,根本不可能进入小冰河期。”他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