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年我国财产保险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行业总保费收入达到了4779亿元,同比增长18.68%。尽管与2010年相比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但如将其放到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仍属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行业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行业发展的内含价值得到了提升和彰显,行业经营的核心指标保持着持续改善的态势,特别是承保业绩,在2010年实现承保利润83.59亿元的基础上,2011年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在行业实现了持续盈利的同时,一些区域市场出现了违规行为的“回潮现象”,特别是在车险业务和重大项目领域,其“套路”仍然延续上一个周期的特征,表现为盲目降费和抬高手续费,通过各种手段套取费用;同时,手段和方式也呈现翻新多样。而个别主体之所以敢于和愿意“铤而走险”,背后无非是两大认识误区,除了“市场份额追逐”外,主要是认为有“空间”,可以“折腾”。关于“空间”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历史地看问题,就不难得出结论:近两年的行业盈利属于“修复性”,是对前几年行业巨额亏损的一种补偿,实现一种周期性回归。就下一个周期而言,我国财产保险业的总体盈利水平不可能继续维持在“补偿性”高位,将呈现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的趋势,但关键是这种回归是基于行业升级的回归,而绝不是用恶性竞争去实现的。因此,行业需要对经营之“道”存有一份敬畏,明白“不折腾”的道理,“不折腾”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即眼前与长远、企业与行业、行业与社会的关系。 2011年值得深刻反思的还有盈利模式问题,财产保险业传统的观点认为:承保可以亏损,业绩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平衡,特别是在前些年我国资本市场一派繁荣景象的背景下。而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单边深度下跌,且“股债双熊”的局面,不少公司的投资出现巨额浮亏,如果不是承保业绩的好转,后果不难设想。这无疑再次提醒行业应回归理性经营,回归承保的独立盈利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