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农业保险条例》或年内出台 试点五年覆盖面低之痛

2012-01-16 10:01:39来源:世华财讯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世华财讯]“总的看,农业保险试点确立了基本模式和方向,但仍是粗放式经营,其问题核心是制度、渠道、流程、产品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农业保险存在许多‘隐患’。”某专业农业保险公司中层如此评价。

    从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予以21.5亿元补贴预算以来,农业保险试点已走过5年。单纯从数据上看,农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4亿元增长至2011年8月的142亿元,合计564亿元,年均增长37.8%,增速远超保险行业平均水平。

    取得上述业绩的代价并不小。

    试点以来,仅中央财政就投入近330亿元,如果各级财政补贴支出按保费的80%计算,这个数据应该在460亿元左右。

    在考量成本的情况下,上述成绩单或许并不让人满意。2008年西南雪灾,保险赔款20亿元,只有受灾损失的2%,多数农民只能仰天长叹。

    诸多问题悬而未决。以西南雪灾为例,覆盖面无论是品种还是区域都极为狭小,这也是赔款只有损失2%的直接原因。由于农险一直采取试点模式,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裹足不前,只能在极小的区域经营,风险得不到分散;此外因网点缺乏,专业农险公司“以险养险”难以推行。从根源上看,《农业保险条例》难以落地,农业保险缺乏统一的制度框架。

    今年或许是农险继2007年后的另一拐点。最近,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纷纷就农险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

1月8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要推动出台《农业保险条例》,从立法层面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一位长期研究农业保险的人士透露,该条例有望今年出台。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湖南开展农业保险调研表示,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稳步扩大保费补贴区域。

    农业部下发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指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1、农业险条例难落地

    农业保险自1982年重新开办,但由于赔付过高,规模一直呈萎缩状态。拐点出现在2007年,中央财政当年首次列支21.5亿元的预算额度,在全国6省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揭开了中央政府补贴农业保险序幕。

    同时,保监会先后批复了安信、安华、阳光、国元、安盟等五家专业农险公司。而人保、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依然是农业保险的主力。二者并存发展。

    从保费收入看,2001全年农业险保费收入仅为3.33亿元;2011年1-8月份,已达141.86亿元,同比增长22.61%,已超过2010年全年。

    农业保险在农业中的作用也愈发明显。2007年至2011年8月,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向农户支付农业保险赔款共356亿元,受益农户达5990万户次。

    但是,农业险却一直缺乏法律保障。

    1997年国内曾就启动农险立法调研工作,监管部门已就《农业保险条例》召开过多次立法研讨会。2007年,国务院要求保监会组织立法调研。2008年,经多方考察、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保监会与农业部、财政部共同起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草案)》,18易其稿之后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法制办向人民银行、农业部、发改委等相关部委征求意见。不过相关部门认为立法条件不成熟,予以否定。

    一家农业保险公司中层表示,“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规范,政策不明确,业务性质难以界定。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农业保险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黄延信曾公开发表文章,也指出,由于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缺少法律规定,政府对农业保险监管无据,存在诸多无序和混乱现象。

    比如,2010年云南盈江县的24万亩甘蔗遭遇旱灾,最终得到了230万元的保险赔付,平均每亩赔付不足10元,甚至低于保费。

    项俊波在履新保监会主席后,有意打破此种困境。其在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说,要推动出台《农业保险条例》,从立法层面建立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

    上述研究人士介绍,相关部门在2011年对《农业保险条例》逐条进行了评审,有望在2012年出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