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柳
8月,4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保险企业陆续公布了其2011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包括市场份额为34.8%的中国人寿、12.7%的平安寿险、9.7%的太平洋寿险和3.1%的太平人寿。
由于这4家公司占据市场份额的60%,从他们的业绩报告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寿险业上半年的发展势态,不可否认,寿险业务在上半年发展明显放缓。
偿付能力集体下降
今年上半年,寿险业保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4家公司的寿险业务中,太平洋寿险的利润增长幅度较大,平安寿险利润微涨,而中国人寿和太平人寿出现了利润下滑。
上半年,太平洋寿险业务实现净利润27.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5%;平安寿险实现净利润67.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129.6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1%;太平人寿实现净利润3.23亿港元,同比下跌9.5%。
根据已经公布的业绩,4家上市公司的寿险业务偿付能力出现了集体下降,与2010年年底相比,中国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11.99%下降到164.21%,平安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80.2%降至158.1%,太平洋寿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41%降至192%,太平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从 270% 降至231%。
经分析,出现偿付能力下降,主要由于受到业务发展、资本市场波动、利率上升及股息分配等因素的影响。不过,这4家公司目前的偿付能力水平仍然属于监管要求的充足二类范畴内,任何一项投资业务,包括自身保险业务不会受到相应限制。
业务转型 品质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有指标反映出,寿险业务正在逐步走上求质量的发展道路。
上半年,中国人寿内含价值2964.93亿元人民币,其中有效业务价值1706.6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底增长11.22%,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5.52%,超过了首年保费增长速度。平安寿险业务内含价值1341.9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底增长10.8%,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01.4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底增长18%。太平洋寿险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实现38.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太平人寿的内含价值191.10 亿港元,同比增长34.7%,新业务价值较去年同期增长33.5%。。
业务品质的上升,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业务结构息息相关。
自去年下半年,中国人寿推行新的代理人管理办法,着力对低绩效、低产能的个险代理人进行淘汰,以此改善队伍结构,个险产能同比提高了 36.1%。
平安寿险深入开展二、三级机构经营管理平台建设,代理人规模与产能进一步提升。此外,为应对行业环境变化,平安寿险对银保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今年上半年,银保业务规模保费同比减少17.3%。
太平洋寿险则在新渠道业务方面加强整体规划,实施电销事业部制运营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网络销售和电子商务平台。上半年,营销渠道实现新保业务收入64.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4%,新保期缴业务收入占新保业务收入的33%。
太平人寿称,该公司将坚定地专注于销售更多具期缴特色的传统人寿保险产品,贯彻注重盈利能力多于保费收入增长的经营理念。尽管首年期缴保费收入轻微下跌,但大部分跌幅来自银行销售渠道趸缴保费产品。整体的期缴保费产品占期内整体销售比例上升,产品结构及素质均获得提升。(下转第3版)
后续发展值得期待
根据各家公司已经公布的后续发展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寿险业务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不过,当务之急是充实资本,提高偿付能力水平。标准普尔此前发布研报也指出,中国保险业若要维持未来3年年均15%的增长率,还需额外补充1140亿元人民币(约合180亿美元)的资本金。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宣布将发行300亿元次级定期债务,发行完成后,将给国寿带来不低于40%的偿付能力提升。中国平安也表示,子公司也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充足率,提高偿付能力水平,充分合理运用资本。中国太保由于2007年、2009年先后在A股和H股上市,获得了500亿元资金的支持,目前有足够的资金保持今明两年的发展,短期内没有融资计划。
此外,各家险企根据自身情况,为下一步工作绘制了蓝图。
中国人寿“向基层倾斜”新鲜出炉,并表示将强化基层,政策向基层倾斜,把基层公司变成纯销售型单位。中国平安则将继续依托金融集团平台和优势,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平台优势,加快发展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业务,最终实现“综合金融、专业化经营”的目标。
太平洋寿险继续实施“聚焦营销渠道,聚焦期缴业务”的发展策略,着力提升销售能力,加快银保渠道转型,培育新渠道业务增长点。
而太平人寿,一方面将专注于“创造价值,打造高质量的销售队伍”,以支持健康、可持续的增长;另一方面,在银行保险方面,力争实现“三赢”局面,以平衡保单持有人、银行及保险公司的利益,避免佣金过高而蚕蚀利润及伤害保户利益。
上一篇: “南玛都”将带来持续强降雨 局部降雨将超200毫米
下一篇: 福建中华保险部署台风防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