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三峡蓄水与干旱无关?专家发言请自重

2011-06-03 07:20:27来源: 凤凰网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包刚升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较小

三峡蓄水与干旱无关?专家发言请自重

第一财经日报 包刚升 2011-05-25 16:44:42  评论(4) 随时随地看新闻

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严重旱情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国家防总的资料显示,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面积缩小至去年同期的10%,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有1300多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全国耕地受旱面积接近亿亩。

长江中下游的严重旱情再次引发了对于三峡工程的种种讨论。

引人关注的是,5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时,明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笔者以为,这样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与最近几年一些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言论和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三峡工程潜在负面影响的种种猜测一直存在,但主要是在民间和网络论坛中流传,而在媒体上,读者经常能读到的是“某某专家说某某气候问题与三峡工程无关”的言论。

比如,2003年8月11日新华社报道,重庆市某气象专家说,“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和三峡蓄水无关”;《青年报》2007年1月9日报道,长江水文局专家称,2006年“长江流域出现了来水严重偏少的情况,与三峡工程蓄水无直接关系”;《科学时报》2007年4月16日报道,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多位专家指出,“川渝高温与三峡工程无关”;《经济参考报》2011年3月15日报道,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极端天气气候与三峡工程无关”。

理论上讲,专家将因为其专门的知识、独立的立场和科学的精神而赢得社会的尊重,并以此对社会做出贡献。专家的社会角色不同于政府官员,更不同于普通公众。

而从基本科学原理出发,要确定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很困难的,需要严谨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需要论证其中的逻辑关系和因果机制。因此,没有严谨的研究,要得出三峡工程导致持续高温或者严重干旱的结论,肯定是站不住脚的。但是,要确定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无关”、“没有关系”、“没有联系”——则更加困难,因为这需要排除所有因果机制的可能性。所以,如果对三峡工程的气候效应没有长期的、严谨的、系统的跟踪研究,要得出某种气候现象与三峡工程无关的结论,更是毫无科学精神可言。

笔者并无意于探讨长江中下游干旱与三峡工程的关系。笔者只想说,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某些专家不该随意发表轻妄的言论。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天气和气候环境变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要识别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巨大的难度。蝴蝶效应就是一种极端情形。那么,修建一个如长江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否会影响或改变长江流域局部性的天气和气候环境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其中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究竟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没有长期的、严谨的、系统的跟踪研究则难以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越早研究越有利,越晚研究越不利。那么,专家轻言“无关”,则将对科学研究工作产生误导。

而这样的情况还不仅仅发生在三峡工程这一件事上。某些专家发表随意性很强的、缺少足够依据的观点,要么是缺少严谨的学术态度,缺少科学精神,要么是由于职位和角色的影响而带有强烈的个人意图。而某些专家轻妄言论的后果是严重的,小则误导社会舆论,大则误导国家政策。

一些专家的轻妄,正在使其言论丧失分量。伽利略不因宗教迫害而改变观点,马寅初不因政治压力而改变立场——两者身处不同的时代和国度,但同样彰显了严谨的态度、高贵的人格和科学的精神。而社会,需要的是这样的专家。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