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谁动了菜农和消费者的“奶酪”

2011-05-13 09:37:39来源:中国保险报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市场观察

  □张军瑜

  

  《人民日报》5月8日刊登了一篇调查性报道,说是近期各地频繁爆出菜价暴跌,多种蔬菜滞销,很多菜农心急如焚。而居民“菜篮子”并未明显减轻。

  这是个很奇怪的跷跷板。

  不是说这一头儿沉了,另一头就会自动升起来;也不是说另一头儿升起来了,这一头儿就会沉下去。一方面,在菜农那里,菜价儿大跌,甚至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在消费者这里,一斤土豆两元多,菜价便宜吗?不便宜!

  作为我们最关心的两个环节:一面是农民的利益,一面是“菜篮子”工程,两头儿似乎都不满意。问题只能出在中间环节。我们把大部分利润加成都浪费在了中间环节之上。可以打个比方:以0.1元从地里买、卖到百姓手里1元为例,中间的9角钱,两桶油拿走2角,公路拿走2角,运输拿走1角,批发市场拿走1角,批发商拿走1角,小贩拿走2角。在这样一个比例当中,一线种菜的农户与最终的消费者都是被剥削的对象,中间环节诞生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的路政部门、收费站,甚至是作为次终端的菜市场。

  许多时候,我们只是简单地把“菜贱伤农”理解成是因为农民不懂得市场规律,上一年什么作物值钱,今年就种什么;却没有想到,因为许多人都这样想,都在同一时间种同一种作物,等到今年收获的时候,价格已经远远不是去年可比。

  这个算法用在类似于西瓜之类的经济作物上还合适,但是对于一般性的蔬菜、粮食却未必适用。因为这些东西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产量都相对稳定,像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这种供求规律的作用,反映在市场上并不是十分突兀。大蒜价格的涨跌是个例子,绿豆价格的冰火两重天,也可以作为佐证。在这两种作物的价格如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中间人的操作起了太大的作用。这只手左可以控制菜农,右可以遮掩市场,弄到最后就是菜农觉得市场不厚道,而市场觉得菜农不地道,只有中间的环节在嘎嘎开怀大笑。

  而最可怕的是,这只中间之手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之手,它只是在市场还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牵制和利用了市场而已。涨跌之间,差价赚够。涨的时候赚消费者的,跌的时候赚农民的。

  至于中间环节的问题,我们早在十年前就注意到了,但是至今也没有彻底解决。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即使是类似于合作社这样比较高级的农业方式,也只能起到一种润滑和缓解的作用,而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动了菜农“奶酪”的并不是消费者;当消费者感觉到菜价比较贵的时候,他可能想不到,他这里1元钱买到的菜,到了田间地头,菜农拿到手里的只有1角钱,甚至价格低到了让农民要自杀的地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