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监管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2009中国保险业:三管齐下应对危机

2010-01-06 15:31:03来源:金融时报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美国国际集团旗下资产的分拆计划,在2009年如期推进——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昔日全球最重量级的保险航母最终“瓦解”,还令全球保险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了业务下滑,2008年同比负增长2%。

  大洋彼岸的中国,保险业在危机中没有经历这样的遭遇,但仍然留下了诸多创伤,2008年,保险投资遭遇重创,理财产品引发退保风潮;2009年,寿险需求仍受抑制、保险投资回暖乏力、国际再保险价格提升等等。

  肩负保险业“引导、约束和惩戒”职能的中国保险业监管层,自2008年起启动了一系列危机处理手段,并在2009年渐显成效:监管手段从初期的风险排查发展到多项举措同步推进;寿险业务结构持续改善,保障型业务占比逐步提升;保险投资取得实质性突破,迎来多元化的投资领域。这“三管齐下”的结果,是保险业总体上偿付能力充足,财务经营稳健,在逆境中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重点监管“偿付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费者、投资者的信心危机,危机发生后,保监会从维护消费者的信心着手,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发布监管制度、市场运行、业务发展等信息,使社会及时了解保险业发展情况,提高了透明度。”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如此表示。

  在危机爆发初期,为防范风险跨境传递,避免部分外资险企母公司对国内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保监会与有关国家、地区的保险监管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及时掌握危机动向,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并针对危机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公司、重点业务领域建立跟踪报告制度,在全行业开展风险排查,对风险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和压力测试,建立每季度一次的监管例会制度,定期向全行业提示风险变化,以防系统性风险出现。

  “所谓重点领域风险,一是督促保险公司调整银保渠道,控制投资型产品的退保风险;二是防范资金运用风险,根据资本市场变化加强窗口指导和提示作用,三是对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限制高管人员薪酬,督促其采取多种方式充实资本金。”袁力称。

  自今年1月1日起,保监会对产、寿险公司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正式实施分类监管,不同分类等级采取“宽严相宜”的监管措施。事实上,保监会2008年“一号令”已经在偿付能力标准上采纳分类监管办法,以便及时监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情况,确保其具有与风险、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本。

  “保险业目前仍然重点推进偿付能力监管,并正在深入研究欧洲的偿付能力Ⅱ,近期还将在推进分类监管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披露,不断提高监管效率。”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金融论坛上发言称。

  据统计,目前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已经减少为9家,且这些不达标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明显改善。去年以来,保监会专门成立偿付能力、公司治理两个监管委员会,开展法人机构属地监管试点,创新派出监管组制度,在财务会计部加挂了偿付能力监管部职能,以各种手段强化偿付能力的刚性约束。

  转型中的“正增长”

  在防止退保风险成为2009年监管部门首要防范的风险背景下,一场始自2008年下半年、自上而下推进的调结构战役,在危机的催化下加快了步伐,成为2009年保险工作的主旋律。

  根据2008年8月全国寿险工作会议明确的思路,要通过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产品,提高寿险业务的保障功能,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寿险业务结构持续向好,保障功能较强的业务占比提升13.8个百分点,新单期缴率上升6.9个百分点。

  在业务结构持续转型、有效需求遭受抑制的背景下,2009年保险业仍然实现了保费收入的“正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保费收入达10216亿元,同比增长11.65%;全行业预计利润总额达460.9亿元,同比增加574.49亿元,产险业则历史性地实现扭亏为盈。全行业盈利公司同比增加了17家。

  2008年保费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的中国人寿(601628)和太保寿险,自2008年下半年起启动了业务结构转型,从银保渠道开刀,重点发展期缴型业务,深度调整产品策略,尽管2009年以来累计保费收入持续出现了“负增长”,但单月寿险保费自2009年9月份以来开始“转负为正”,且逐步提高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在2009年获得了显著提升,结构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场危机的到来,推动保险业加速业务结构调整,根本目的是强化保险业的基本属性,即以满足人民群众风险保障的基本需求作为落脚点。”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此前一次公开演讲时称,结构转型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即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努力提高承保盈利,切实改变投资收益与承保盈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从依靠投资收益向“承保利润、投资收益的双实现”转变。

  保险投资迎来“多元领域”

  危机背景下的保险业,2009年收获的重大利好,莫过于保险投资渠道的“再次突破”:新《保险法》首次将“不动产投资”纳入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扩内需”大局为保险资金介入基建投资领域提供了政策、市场双重机遇;中小保险公司获准直接入市;保险资金企业债投资比例上调等,并且,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的势头,更赋予保险投资难得的回暖契机。

  泰康人寿传出消息,该公司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大型养老社区,日前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成为业内首个获批的养老机构投资项目。针对获得法律许可的“不动产投资”,监管部门已经明确,保险机构主要用于购买办公用房、投资廉租房、养老实体和商业物业等,目的是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不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不允许进行房地产炒作。

  一方面承保业务利润空间有限,一方面投资业务受金融危机严重拖累,开辟新渠道,是保险资金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尤其基建项目及不动产投资,回报周期长和收益相对稳定的特性,将有助于缓解保险业资产负债不相匹配的现状。

  但保险资金近八成为权益类投资的结构,使权益类投资成为决定险商净利润状况的重要推手:去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明显回暖,让及时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保险业巨头实现了投资收益的明显好转,由此带来了净利润的相继回升:如中国人寿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98.74亿元,同比增长51.6%,中国平安(601318)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国际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88.0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88.1%。

  “目前保监会正在根据相关要求制定保险资金在股权投资方面的管理制度。”李克穆称,在金融市场投资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保险资产正面临着“低效配置和错配”风险,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进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目前新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正逐步放开,需要相关研究和制度的先行,还要求保险业加快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力求在多元化投资领域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
                                  (金融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