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 正文

周延礼:保险史志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2015-07-08 10:56:39来源: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在中国保监会党委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我国官方首次大规模编修中国保险史志工程已全面启动,这一行业盛事,对于保护和弘扬保险历史文化,总结中国保险业发展规律,激发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建设世界保险强国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编修好保险史志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保险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已从保险弱国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并向着保险强国迈进。2014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又通过关于商业健康险减免个税政策,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保险不仅肩负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且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常言道,盛世修史。在这新的历史时刻,我们从哪里来、有哪些经验教训、新的发展路径在哪里等问题已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和思考,编修保险史志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

        2014年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总书记这番话高度概括阐释了编修史志的重要使命及重大意义。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5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对保险史志工作做了进一步部署:“尽快推动《中国保险通志》和《中国保险史》的编纂工作,夯实行业发展文化根基。”不认清历史就看不明当下,也不可能预见未来,保险史志是我们构建保险强国的重要基石。

保险史志编修的主导思想

    作为官方首次大规模编修中国保险史志,承载着编纂《中国保险史》和《中国保险通志》两大重任,史志兼修,以志带史,以期完整、客观、权威地记录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更深入地探寻行业发展规律。

    史志同源,但编纂方式不同,史要从大量的史料中探寻规律,实事求是地予以评判,论述是史的主体;志述而不论,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地完整记录史实,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存史是志的目的,修志是史的基础。此次保险史志工程将为我国保险业构筑起相对完整的大型历史文化库,填补行业空白。

面对这一拓荒性工程,我们要构建一个支撑整个编纂工作的完整思想体系。中国保险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远古时期对风险管理的探索反映了人类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探索,如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体现了人类早期的防灾避祸思想,扬子江分船运米则是人类为对抗自然威胁而采取的分散风险的最古老做法。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们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风险管理手段,人类文明意识的觉醒也是人类风险意识的觉醒。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核心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天人合一这一重要哲学思想突显了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农耕文明时期的救荒政策与互助共济是早期保险思想的萌芽,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防灾避祸思想,阐释传统哲学中祸福相依等文化内核与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古代的保险思想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过去保险史志研究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涉猎和研究不多,今后要加大挖掘力度。在经济新常态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风险管理理念得以突显,这是支撑保险史志编修的思想基础。

    保险史志编纂工作要树立大历史观和大保险观。保险的起源与发展始终与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人类发展史、世界贸易史等紧密结合,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探寻中国保险业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内在逻辑,通过古今中外比较,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中国保险业的未来做出合理判断。绝不能就保险论保险,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审视保险历史进程,寻求保险在治理技术和治理手段创新中的作用,使保险史志编纂在高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

    保险史志工程要用史实客观再现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保险业统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明确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保险业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风险不可或缺的工具,保险业已成为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行业。一个行业的作用决定着它的历史地位,而保险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进程,为保险史志提供了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保险业的进程反映着时代的进程。1805年,英国商人在广州开设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谏当保安行,这个机构虽不大,但它却是一个重要信号,预示着商业文明浪潮的来临;1875年,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族保险企业保险招商局的成立,是变革图强的必然要求;民国元年中国第一家“纯粹之华商寿险公司”华安合群保寿公司的创建表达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保险业新纪元的开始;1979年国内保险业的恢复,其背景是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今天,保险从行业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国家对保险的需求和运用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保险的期待越来越大,是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体现。从中国保险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业的兴衰反映着国家的兴衰,因此编修中国保险史志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和研究保险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保险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律,从而确立其应有的重要地位。

调动全行业力量参与保险史志编修工作

    保险史志工程是保险全行业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根基和命脉,各保监局、各保险机构要积极参与。目前学界专家积极性很高,要进一步提高行业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要与中国保险学会通力配合,分兵把守好保险史志编修的方向,积极推动保险史志整体方案的落实,要发挥行业力量,甚至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做好此项工作。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要积极参与,完成好中国保险学会布置的史料提供和编写任务。各地保险学会要在各地保监局的指导和协调下,承担起中国保险学会交办的当地保险史志编修工作。要加强协调,专家学者遇到困难时各方要积极支持,及时协调解决。

编修好中国保险史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期编修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整个编修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为指导,体现人民的主导地位,这是我们开展编修工作的根基。保险史志编修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主线,以“四个全面”“三个自信”的战略布局,来传承保险文明,弘扬保险文化,通过借史鉴今,达到更好服务社会和启迪后人的使命。

    二是要充分尊重和依靠史志专家。这次官方编修保险史志必须保证其权威性,依靠专家是我们做好史志编修并达到专业水准的基本保证,要继续发展壮大保险史研究学者队伍。一定要依靠专家,科学地制定编修框架,实事求是地记录好我们保险业发展的历程。

    三是要下大力做好保险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没有高质量的史料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史志。中国保险业虽有2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处于保险弱国的地位,保险被边缘化,大量保险史料淹没在航运、对外贸易、海关、洋行、银行等史料中,需要花大气力抢救式挖掘。中国保险学会和许多专家已在这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尤其要做好老一代保险人声像资料的留存工作,继续做好口述史的采访工作。老一代保险人的经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条件允许,还应邀请身体状况尚可的老一代保险人做顾问,指导保险史志的编修。

    四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史料搜集和编修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创造行业价值,打破编修史志手工作坊状态,建立信息化史志编修平台,包括中心调度管理系统、史志资料管理系统、版本编修系统,实现资料卡片电子化,提高资料整理和编纂的效率和质量,建立起行业大型史料库。

    五是要有精品意识。这次官方首次调动全行业的力量编修中国保险史志,就是要出精品。所谓精品就是不仅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而且要为迈向保险强国提供极具历史价值的参照。要精益求精,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作者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本文转自《中国金融》2015年第12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