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 正文

上海论坛分论坛:巨灾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

2015-05-15 09:00:07来源:中国保险学会作者:阅读次数: 添加收藏
摘要:

主办单位:中国保险学会  复旦大学  上海保险学会
时        间:5月24日8:30-17:00
地        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楼102会议室 

“上海论坛”是由复旦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复旦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国际性论坛,发起于2005年。论坛总部设在中国上海,是非盈利的民间学术组织。论坛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是每年5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论坛年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论坛以“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谋求共识”为宗旨,通过年会搭建“学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互动的平台,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亚洲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提出发展建议和决策参考。

“上海论坛2015”将于2015年5月23-25日在上海举行,本届年会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亚洲的责任:创新合作模式”。

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频发与突发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各种灾害表现出了更大强度的破坏性和更为严重的毁灭性,而这种局面的形成源自多方面的因素:社会、人口、政治、经济、环境和气候等问题。如何预防与控制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金融创新机制转移灾害风险,利用保险资金重建灾区等等,成为国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新课题。 

灾害引起的损失是全方位的,既可能给人身安全或者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可能造成财产安全和经济财富上的损失。灾害引起的人身安全损失,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这一部分风险,在人为灾害上很多国家的法律都允许受害人对事故的责任方提出索赔。但是在财产安全和财富损失上,各国分摊风险的机制差异较大。有的国家通过设立补充基金等制度性安排或者特别的灾后重建基金,对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有的国家则将这部分责任转嫁给社会,其中引入金融保险机制是大部分国家的普遍做法。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复杂多变,人文环境多样,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自然灾害为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和影响范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比如2000年至2008年间我国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年均3097.4亿元,自然灾害所造成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为年均1.65%。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影响到国家财政税收与救灾支出、居民生活与消费、贫困、公平等问题。因此,讨论巨灾频发背景下的社会安全与金融创新意义尤为重要。

灾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为了维持社会安全和经济增长,我国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民间慈善捐款等多种渠道投入到灾民救济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灾害救济因此也成为宏观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行制度下我国的灾害救济主要包括4个渠道,最为重要的是以国家财政为背景的政府救助,其次是由民间慈善机构和广大国民自发的慈善捐助,第三个渠道是商业保险公司的灾后保险赔付,第四个渠道是受灾民众之间的自救与互助。综合比较以上四个救灾渠道,国家财政救助在应对巨灾风险中存在救灾预算时滞性、政府救助欠缺效率和增加国家财政压力等缺点;而慈善捐助又具有偶然性,加大计划和管理的难度;受灾民众之间的自救与互救也因为灾害的破坏而救助程度有限;因此,利用金融创新机制管理巨灾,是有效管理我国灾害风险的正确选择和必然选择。

保险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风险分散机制的设计实现风险从个人或者企业到保险公司之间的转移,通过保险公司合理有效的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为国家经济与人类文明保驾护航。保险不仅起源于人们规避灾害的良好愿望,更是当前巨灾频发和损失加大趋势下管理灾害和控制灾害的有效工具。研究巨灾保险制度的构建,实际上是对灾害进行财务管理,研究面对灾害的灾前防御与灾后补偿,减少政府用于赈灾的财政负担与政治压力,筹措特殊事件与灾害的巨额赔偿金。不过,我国灾害风险和巨灾保险制度的研究,其外延远远不仅于此,如何将巨灾风险分散至全球资本市场、如何设计灾害风险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如何构筑我国灾害管理的有效模式、如何实现灾害与保险的协作等等,都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灾害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制度构建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上海论坛期间希望讨论的重大议题。

 

会议议程

标签: